导师列表(7)
孟燕,女,1980年8月生,湖南岳阳人,硕士,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本科与研究生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美术与设计。在《装饰》、《文艺研究》、《艺术百家》、《美术观察》等刊物发表相关性的研究论文与作品40余篇,出版教材6部,主持课题6项,参与课题5项,其中主持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委员会课题《湖南花瑶挑花的生产性保护研究》、主持湖南省“十三五”规划课题《湖南民间艺术在地方高校的传承与实践研究—以岳州扇为例》、主持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嵌入理论视角下岳阳岳州扇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与《产业化背景下湖南花瑶挑花的原生态保护与设计开发研究》两项,作品入选省级以上展览并获奖13项,其中,《蒲草冬情》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余韵》入选第三届造型艺术新人展,《风味图》入选第十二届湖南省普通高校师生美术与设计艺术作品展并获一等奖,《开到荼蘼》入选第二届湖南省女水彩画家作品展并获金奖等。
吴魁,山東聊城,湖工大包设学院环艺系副教授,硕导。湖南师大设计艺术学硕士毕业。曾多次获校(A类授课),(优秀教师)奖。湖南师大全国重点国培基地,国家级(工艺美术)职教指定专家。国家职业技能室内设计师鉴定考评员。其室内装饰造型设计与制作作品曾获全国(十大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奖)。主持省社科基金项目(现代装饰雕塑)获优秀结题。主要从事环境设计研究,编有高校艺设规划教材3本著作1本,刊发装饰材料研究论文10多篇。其(一种一次性成型浮雕)景观制作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编写中国工艺美术大全湖南部菊花石雕刻卷,并有艺术作品在核心刊物发表,曾荣获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国际空间设计大赛(自然式家居)空间設計教师组银奖等。多年来从事环境装饰工程设计及现场制作。指导专业学生多次荣获国内外专业奖项等。
张刚 男,1976年生,山东淄博,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工业大学太阳成集团tyc234cc教师。本科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硕士毕业于东华大学,2014-2015年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时装艺术国际同盟会中国理事,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拼布艺术设计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会员,中国流行色协会会员,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服装设计艺委会委员。近年来在核心刊物、省级刊物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公开发表专业论文多篇。所指导的学生参加国家省级等各类设计赛事多次获得等级奖荣誉。设计作品参加国内外展览10余次。
郝建英 男,(1976-),山西省沁县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会员,湖南省美协陶瓷艺委副秘书长,湖南省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包装经济研究基地研究员;现为湖南工大太阳成集团tyc234cc教师、国家级包装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编著有《陶瓷包装容器与制作》《容器造型与模型制作》等论著4部,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发表论文和作品30余篇,设计作品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奖近20次。陶艺《凉山祭系列》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陶艺《图说》入选第43届国际陶艺学会(IAC)大会作品展。拥有实用新型专利10项;2003年为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天人和”系列酒鬼酒包装容器模型制作,2011-2013年为醴陵金煌瓷艺完成多款陶瓷包装设计。指导学生作品入选世界包装之星、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全国大学生包装结构设计大赛等展览,多件作品获奖。
导师所在专业:艺术设计(MFA);导师研究方向:包装艺术设计
胡文娟,女,1973年生,湖南邵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工业大学太阳成集团tyc234cc视觉传达系教师,主要从事包装设计、视觉设计等方面教学与前期研究。主持参与研究课题4项,其中主持湖南省教育厅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项、校级教改1 项,主要参与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2项、省部级规划课题研究多项,共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出版相关教材2部。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赛事,取得省级以上等级奖10项,还2次获得国家级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陈罗辉,男,1971年出生,湖南茶陵县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太阳成集团tyc234cc环境设计系系主任。系中欧国际文化设计协会成员,中国CIID会员,株洲市天元区乡村建设专家顾问。“环境设计”专业省级一流本科建设点主要负责人之一,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乡村景观设计专题》负责人,主要从事城乡环境改造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获教育厅教学成果奖1项目,主持省市级科研教改项目4项,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教材5部,其中“十三五”规划教材2部,获外观专利1项。提倡设计应关注社会与民生,重视产学研合作与设计成果转化,近些年设计实践项目达40余项。
陈达强,男,汉族,1968年2月生,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工艺系装潢设计专业。现为湖南工业大学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专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包装设计理论及应用。 出版《包装设计效果图表现》编著教材1部;在《装饰》、《包装工程》、《美术与设计》、《中国包装》等核心刊物与省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湖南省教育厅等省级科研与教改课题2项,参与省级课题5项,参与省级线下一流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项;论文获“中南星奖”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株洲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设计作品获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三等奖2次、“湖南之星”铜奖2次、“中国之星”优秀设计奖多次,作品入选《中国设计年鉴》第七卷;指导学生在国内外设计比赛中获奖50余项。
李方,女,汉族,1987年生,河南人,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2017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南工业大学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专任教师、环境设计系教工党支部书记,主要从事环境设计、设计历史与理论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18年被认定为株洲市高层次人才。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子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等;出版《中国传统村落实证研究》《像影迴光》《祈愿延绵》等著作;在《民族研究》《中国美术研究》《湖南大学学报》《贵州大学学报》等权威期刊或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与环境设计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以及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阮将军,男,1985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2014年6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16年4月~2017年3月,在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担任“特别共同利用研究员”,2018年9月,毕业于日本国立千叶大学工学研究科,获“工学博士学位”,2019年5月,就职于湖南工业大学太阳成集团tyc234cc,任设计文化与地区振兴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研究领域:①生活文化设计(Life Cultural Design);②内发型地区振兴(Endogenous Regional Revitalization);③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日本设计学会、仪礼文化学会、亚洲设计文化学会会员。截至2020年9月,在设计学学术期刊《设计学研究》,民俗学学术期刊《仪礼文化纪要》,以及设计学国际会议期刊《亚洲设计文化学会论文集》上,共计发表日文学术论文9篇,在东京设计之卵出版社出版《中国湖南省少数民族花瑶族女性服饰文化》日文专著1部,中译日学术论文1篇,并发表在文化人类学学术期刊《亚洲游学》第215号《东亚世界民俗―变化中的社会・生活・文化》上,日译中学术论文1篇,并发表在《民艺》2020年第5期上。截至2020年9月,担任湖湘文化、设计科学、地区振兴、佛教文化等专题讲座中日文交替传译15次。
杨勇波,男,1985年5月生,湖南湘阴人,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大学设计学在读博士。现任湖南工业大学产品设计系主任,系湖南省高校“双带头人”标兵、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产品设计”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团队骨干、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产品专题设计”主讲教师、株洲市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艺术学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7项;在核心及省级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专利5项;指导学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1项、铜奖1项、省赛一等奖2项,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包装结构创新设计大赛、工业设计大赛、广告艺术大赛奖近百项;指导学生成功申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4项、省级3项;创办的“绣色十八洞”团队带动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扶贫成果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点赞,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张红颖,女,1982年3月生,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导,湖南工业大学太阳成集团tyc234cc视觉传达系教师。研究方向:民间女红艺术的创新与传承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8项,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在《装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艺术百家》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指导学生获奖若干。
邹婧 (1984-),女,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南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湖南工业大学太阳成集团tyc234cc学科建设办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设计策划与管理、文化创意与设计。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湖南设计家协会会员。参与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数十项,公开发表专著3本,主编教材8本,在国内外设计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近年主攻中国传统艺术理论,著有《艺术品鉴赏》、《艺术设计理论与思维创新》、《世界经典首饰设计》等。
周红惠,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设计学专业。研究方向:现代包装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主持湖南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生活美学的湖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长期从事包装设计专业教学及研究工作,曾赴英国巴斯斯巴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进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及教学访问研修,并编著多本书籍教材,指导学生屡获各类专业设计奖项和专利。
李珂,女,副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高校骨干教师研究生课程班”研修,选修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叶朗等教授的课程。现为湖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系教师。研究方向为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设计策划与项目管理及跨学科研究。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员、湖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湖南省语言学会会员、株洲市文联评协会员。以第一作者在《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湖南社会科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荣获“株洲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全国湘东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三等奖”“湖南省语言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湖南省高校学报协会优秀论文奖”“株洲市委理论征文优秀论文奖”等奖项。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市厅级科研项目。2次荣获“株洲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优秀课题奖”;主持的“互动式教学”课题广泛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并取得良好效果;主持参与株洲报社文化艺术创意中心、深圳市网今科技有限公司、株洲长虹印刷公司等企业设计策划项目;指导研究生参与株洲清水塘工业遗址改造创意设计大赛并获优胜奖”;参编学术著作和教材多部。主要担任《设计评价学》《设计社会学》《外国工艺美术史》《西方美学史》《设计概论》《艺术概论》等课程的教学。荣获“全校教学比武一等奖”“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教学先进个人”“湖南省第六届优秀中青年出版工作者”“湖南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民进株洲市委优秀会员”等称号。
曾静平,国内第一个媒体管理博士,电信传播理论创始人,商业体育理论创始人,中国体育网络理论研究第一人,现任《中国互联网年鉴》主编,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文化与新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西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新媒体研究院院长,《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未来传播》执行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十佳”理论人才,中国教育创新优秀教师,浙江省政府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南工业大学新媒体与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2014年获北京市重大社科课题(商业体育理论体系构建与创新),2017年获国家社科课题(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电视网络产业发展机制创新与实现路径研究),2019年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广告基地重大课题(5G时代中国智能包装广告研究),多次接受新华社、《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专访。从事过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络等从传统媒体到现代新媒体的所有“全媒体”工作,是横跨广播电视、电信通讯和互联网络的综合型、跨行业、跨领域专家。近年来,出版21部学术专著,发表了研究论文百余篇,其中91篇为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绝大部分为CSSCI核心刊物。其中,刊发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23期的“智能传播的实践发展与理论体系初构”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三大文摘同时全文摘引。近年来为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电信研究院、中央电视台、澳亚卫视、福建电信管理局、四川联通、宁夏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和天津体育学院等做了上百场专题或主题演讲报告。
彭成,男,198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南大学博士后,丹麦奥尔堡大学访问学者,株洲市高层次人才,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中国计算机学会长沙YOUCSEF AC委员。湖南工业大学智能包装设计研究所骨干成员,目前主要从事智能产品设计、工业装备健康状态诊断等方面研究。近五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POC与IDistance的工业装备可测性健康状态分析方法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先后为广东韶关冶炼厂、湖南中航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主持工业装备故障诊断、状态评估方面的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合作成果被采纳及投入生产,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8项。近五年来,先后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JIMO》《IJSNET》等SCI、E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共计20余篇。
周跃云,男,中共党员,湖南益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渌江学者,湖南工业大学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核心成员。系湖南省“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与湖南省“绿色工业与城市低碳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株洲市科技领军人才,株洲市优秀社会科学专家。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环洞庭湖社会发展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省低碳发展专家库首批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与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在《地理学报》、《自然资源学报》、《经济地理》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SCI、CSCD、CSSCI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5部,主编6部,参编15部;是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长株潭两型社会农村社区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田园综合体信息化运营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的主持人与首席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类别发展报告“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报告”首席专家。目前主要从事城乡发展与区域规划、乡村振兴与生态设计相关研究工作。近五年来,先后主持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湖南省“为改革攻坚献策”重大委托课题、湖南省自科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湖南省科技厅项目、湖南省发改委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等。先后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株洲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省级成果奖、校级教学优秀奖和成果奖、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奖等教育、教学优秀奖共6项,各项科研奖励20余项。
邓昶,男,中共党员,湖南宁乡人,博士,硕士生导师。系国家级智库——中国村落文化国家智库研究员、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文化创意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委员。目前主要从事中国造物艺术史、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史等方面研究,尤其侧重汉藏艺术交流史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湖南省社科联评审委员课题等国家、部省级项目近10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子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10余项。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装饰》、《求索》等权威报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近20篇,其中一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摘。主编或参与编写著作4部。
赵先超,男,198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山东郓城人,博士,教授,湖南工业大学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国内访问学者、南昌大学中国中部中心兼职研究员、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乡村振兴与乡村发展”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负责人兼首席专家、湖南省首批研究生高水平教材《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主编、株洲市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株洲市优秀教师、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两型社会与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生态学会理事、湖南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硕士、博士、国内访学阶段均从事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围绕服务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现主要从事乡村振兴与乡村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理论、应用与设计实践。近五年来,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田园资源禀赋导引的现代农业产业策划与用地规划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先后出版《生态乡村规划》、《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等普通高等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2部,出版《长株潭地区生态乡村规划发展模式与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等著作2部;出版了全国首部乡村振兴领域科普图书(读物)《筑梦,圆梦:共话乡村振兴,共建美丽乡村》,央广网、中国网、新湖南等全国近30家媒体给予广泛宣传与报道。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项。近五年来,先后在《农业现代化研究》、《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等国内外SCI、CSSCI、CSCD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株洲市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等各级各类奖励10余项。
傅丽华,女,1971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湖南永州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工业大学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核心成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会员、湖南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株洲市优秀社科专家,地理学报、地理科学、资源科学等学术期刊审稿人。1992年湖南师范大学地理教育本科毕业,2006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学专业硕士毕业(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2012年湖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为景观生态与土地利用)。主要从事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旅游规划等方面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7项,主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横向课题20余项。出版相关专著1部,在《地理学报》《地理科学进展》《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自然灾害学报》《经济地理》等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田定湘,男,1968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湖南麻阳人,研究员,硕士导师,现任湖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湖南工业大学文化产业与与创新设计研究所研究员。系湖南省民族研究特邀专家,长株潭城市群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苗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民族研究会理事、湖南省管理学会理事,株洲市社科联理事,国家社科基金函评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审专家。主要从事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规划、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在《光明日报》、《湖南日报》、《学术界》、《经济地理》、《江汉论坛》、《求索》、《湖南社会科学》等重要刊物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青年基金《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2003CA063》,主持完成湖南省重大委托课题《湖南罗霄山片区旅游扶贫研究A201713》、《包装经济系列研究2001A18》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5项。主持完成《江西宜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荷塘区旅游发展规划2010----2020》、《芷江历史文化名称保护规划2012----2020》、《十八洞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0》等横向课题60余项。论文《长株潭旅游资源整合研究》、《大学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面向市场办学是大学校长的首要任务》分别获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三等奖;教研成果《商学学生素质教育研究》获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出版《生态旅游研究》(团结出版社)、《包装经济学》(中央文献出版社)、《新时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团结出版社)、《株洲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湘鄂渝黔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等专著5部。